
智安眠: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及智能手錶以實時方式改善社區睡眠質素
何欣儀助理教授
睡眠和生活習慣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。大部分睡眠問題均由長期的不良睡眠習慣、認知和行為引致,而這些問題都較難改變。全世界約有 6%-15% 的人口患有失眠症,是值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。
議題
香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,自疫情開始,有 30-40% 的受訪者表示睡眠質素變差。香港是一個發達都市,隨著科技進步,城市變得愈來愈現代化,很多人傾向於將工作的重要性置於睡眠之上,令普遍香港人的睡眠習慣出現重大改變。
就治療失眠的方法而言,由於非藥物治療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(CBT-I)可以減低一般人對安眠藥物的依賴和耐受性等不良副作用,因此變得愈來愈受歡迎。根據美國和歐洲指引,CBT-I 已被公認為治療失眠的第一選擇,而其療效、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已在香港的市民大眾中得到臨床證實。
儘管如此, CBT-I 仍未能在本港普及。這個情況可歸咎於以下兩大原因:治療師的人手短缺問題,以及投放在治療失眠上的資源不足。
解決方案
我們將開發一個治療系统,以手提電話應用程式配合治療師平台(可選),針對社區中——(1)想要改善睡眠質素和健康的人和(2)想要治療失眠問題的人。系統包括兩部分:
睡眠健康應用程式:這款自助應用程式將通過分析用戶的實時睡眠數據(例如睡眠日記和一天中不同時間點的評估)來提供度身訂做的 CBT-I 治療,讓用家能自我觀察和及時作出回顧,以提高治療的效果和讓用家更能緊貼療程時間表。
治療師平台:治療師平台是可供選擇的,可以加入醫療保健提供者(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)到系統中。藉著提供個人睡眠建議和電子數據分析,治療師可以更緊密監察用戶的睡眠習慣和狀況,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。
受惠對象
-
社區
-
希望改善睡眠質素和心理健康的人以及有失眠問題的人
-
心理健康專業人士(例如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)
社會效益
失眠通常與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並存,如抑鬱或焦慮,接受睡眠治療或有助同時改善睡眠和情緒問題。我們的目標是長遠地改善社區的睡眠問題和提昇整體心理健康水平。
我們希望利用創新的科技來協助進行實時和貼近生活的睡眠治療。我們的系統可以大大降低大眾尋求睡眠和心理問題幫助的門檻,讓大家可以不需要擔心被標籤,以及不用再因沒有彈性的上班時間、昂貴的價錢和交通等問題而卻步。平台會為社區中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,冀能改善香港目前沒有足夠實證為本的睡眠治療的情況。
計畫團隊
何欣儀助理教授
中大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
資助計畫
知識轉移項目基金 2018/19